2017年7月 乐动(中国) > 企业内刊

万物持中万事适中

作者:成都项目公司成本部黄聪

读《大学》,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。正心,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,谨守天性中的良知,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,不受个人的感情、自私的欲望所支配,把握好自己的情志、心态,以保持美好的心灵。

在去年的万达年会上,董事长向大家推荐了《大学·中庸》,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读了这套经典著作。没想到,花好几个周末看完《大学·中庸》后,我收获了久违的阅读快感。徜徉在古老的语句中,我似乎在与古人对话,与文化同行,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。

《大学》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,也就是: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治国平天下或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些遥远,但是修身却和每个人息息相关,无论你身处庙堂之高,还是在江湖之远,都离不开一个准则:懂得做人。所以古人说:才智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师也。

读《大学》,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。正心,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,谨守天性中的良知,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,不受个人的感情、自私的欲望所支配,把握好自己的情志、心态,以保持美好的心灵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往往因为愤怒、恐惧、偏好、忧虑、诱惑,使得心思不端正,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。心正,方能修身。

具体到我从事的工作——成本,正心显得尤其重要。我们平素经常审核几百万上千万的工程款,自己的工资和这些款项比起来,不过九牛一毛。在处理一些需要自己主观判断的事情时,不能被欲望和诱惑支配,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牢记古人的教诲:正心。

《中庸》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,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。它以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修,修道之谓教的性、道、教三者为根本,列举了君子在无人之处独处之时也要十分谨慎,这种观点与《大学》中的修身之道极其相像,都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——中和。

这个中和,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学化学课里面提到的酸碱中和,最终pH值等于7,即做事要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,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,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,在具体的运作中做出恰当的选择。要想把这番理论落实到生活中,其实还是有难度的。

万达的特点是总部强管控、项目抓执行,总部的规定、条例是基于整个集团层面的,适用于大部分情况。但地方项目总会有自己的具体情况,或许会不太适用某一条规定,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盲从还是抗令?当然,这都是不正确的选择。《中庸》告诉我们,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这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、适宜的行为。

不偏不倚,不过也无不及,达到最好的状态,这就是。这样一种心态,就是平常心。生活中,面对过失,不过分埋怨别人,也不过分自责;面对荣誉,不过分张扬,也不过分低调;面对困难,不过分踌躇,也不过分淡定。万事适中,达到和谐的境界,这就是最高境界。

十六届四中全会,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。千年以前古人提出的思想,还为我们今天所用,这恰恰证明了古人的智慧!

万物持中,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。无论碰到什么事,拿出中庸,以不变应万变,都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。

返回顶部